残保金是不是每个单位必须交的
- 作者:admin 发布:2025-11-14 查看:
残保金是不是每个单位必须交的全面解析缴纳范围、减免政策与实操要点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残保金)是国家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而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其征收政策关系到所有用人单位的合规成本。然而,许多企业对残保金是否每个单位都必须交存在认知误区有的认为只要招了残疾人就不用交,有的认为小微企业完全不用交,还有的混淆了在职人数与工资总额的计算口径。本文将从政策依据、缴纳范围、减免条件、计算方法及实操流程五个维度,全面解析残保金的缴纳规则,帮助用人单位明确自身责任,避免违规风险。 一、残保金的征收依据与立法目的为什么需要缴纳残保金 残保金的征收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基于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税〔2015〕72号)、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发改价格〔2019〕2015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通过经济杠杆引导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弥补残疾人就业市场的市场失灵。 从立法目的看,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2020年数据),其中就业年龄段(男16-59岁、女16-54岁)有超过3000万,但残疾人就业率不足50%,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保金通过未达标单位缴费、达标单位受益的机制方面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补贴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倒逼用人单位重视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因此,残保金的征收本质是以残养残、就业助残的社会责任体现,而非单纯的企业负担。 二、必须缴纳残保金的单位范围哪些单位跑不掉 要判断是否必须交,首先要明确谁需要交。根据政策规定,凡在中国境内注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均属于残保金的征收范围,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企业类涵盖所有经济性质 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后雇佣员工达到一定规模),只要属于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且在职职工人数超过30人(部分省份放宽至20人,具体以当地规定为准),均需按规定缴纳残保金。例如,某科技公司在职职工100人,即使未招录残疾人,也属于必须缴纳主体。 2.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公益属性不豁免 学校、医院、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基金会等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尽管以公益为目的,但同样属于残保金征收对象。例如,某公立医院在职职工500人,若未达到1.5%的残疾人就业比例(即8人),需差额缴纳残保金。 3.机关、团体、部队同样适用 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机关、团体、部队等用人单位也需纳入残保金征收范围。例如,某省级机关在职职工200人,若仅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比例1%),未达到当地1.5%的标准,需补缴差额部分。 关键判断标准 -是否依法成立需在市场监管、民政、编制等部门注册登记,具备合法用工主体资格; -是否在职职工≥30人在职职工人数不足30人的单位,可享受免征优惠(详见第三部分); -是否未达法定安置比例即使职工人数达标,若已足额安置残疾人就业,也可免缴(详见第三部分)。 三、可免征残保金的特殊情形这些单位不用交 并非所有单位都必须缴纳残保金。政策设置了免征和减免条款,重点向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倾斜,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小微企业普惠性免征职工人数≤30人直接豁免 根据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在职职工人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可免征残保金。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小微企业负担,鼓励其主动吸纳残疾人就业。例如,某设计公司在职职工25人,即使未招录残疾人,也无需缴纳残保金;若职工人数增至31人,则需按比例计算缴纳。 注意 -在职职工人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含服务协议)的人员,包括全职、兼职、临时工,但需提供社保缴纳记录作为依据; -30人的标准为全年平均人数,若某单位年中职工人数突破30人,但全年平均不足30人,仍可免征。 2.已足额安置残疾人就业达标单位不缴费 残保金的征收核心是差额征收,即用人单位若已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即可免缴残保金。目前,全国多数省份的法定比例为1.5%(上海为1.6%、北京为1.7%,具体以当地残联通知为准),计算公式为 应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在职职工人数×1.5% (结果不是整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数) 例如,某制造企业2022年在职职工200人,法定比例为1.5%,则需安置200×1.5%=3名残疾人。若该企业已与3名残疾人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并支付工资,且残疾人实际工作时间满1年,则无需缴纳残保金;若仅安置2人,则需按差额(1人)计算缴纳。 残疾人认定标准需持有残疾人证(1-2级)或残疾军人证(1-8级),且与用人单位存在合法劳动关系。 3.政策性减免特殊情形可申请缓缴或减征 除上述两类情形外,部分特殊单位可申请政策性减免,主要包括 -不可抗力因素因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导致生产经营困难,可向税务部门申请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民政部门、残疾人组织举办的残疾人福利单位,可享受减征政策(具体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 -超比例安置奖励部分省份对超过法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给予残保金奖励(如按超比例人数的50%返还)。 四、残保金的计算方法差额征收的逻辑与实操 对于必须缴纳残保金的单位,核心是掌握怎么算。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残保金的计算公式为 残保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比例-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1.公式拆解每个指标如何确定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指自然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的平均人数,计算公式为(年初人数+年末人数)÷2,或按月度平均人数之和÷12。需注意,劳务派遣用工的人数由用工单位计入(而非派遣单位),且需提供劳务派遣协议作为佐证。 -比例当地政府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如1.5%),需查询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发布的最新标准。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需经残联审核确认,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审核确认书为准。审核内容包括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工资发放、实际工作时长等,仅挂名不工作的假用工不计入。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指自然年度内用人单位发放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性收入,除以在职职工平均人数。工资总额的计算口径需符合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但个人社保、公积金个税部分需扣除。 2.计算示例用数据说话 假设某企业2022年在职职工平均人数为100人,当地比例为1.5%,实际安置残疾人就业1人,2022年工资总额为500万元,则 -应安置人数=100×1.5%=1.5人→四舍五入为2人; -差额人数=2-1=1人; -年平均工资=500万元÷100人=5万元/人; -残保金年缴纳额=1×5万元=5万元。 若该企业2023年安置残疾人增至2人,则无需缴纳残保金;若安置3人,则超过比例0.5人(四舍五入后为0),仍可免缴。 3.特殊调整工资总额与人数的注意事项 -工资总额上限部分省份规定,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按2倍计算(如当地社会平均工资10万元,则上限为20万元),避免高工资企业缴费过高。 -人数统计口径季节性用工、临时性用工需折算为年平均人数(如某企业雇佣10名季节工,工作3个月,折算人数=10×3÷12=2.5人,四舍五入为3人)。 五、常见误区与政策动态避免踩坑与把握红利 1.五大常见误区,90%的企业曾中招 -误区1只要招了残疾人就不用交—— -误区2劳务派遣工不算本单位职工—— -误区3残疾人证是唯一凭证—— -误区4小微企业一定免征—— -误区5残保金是地方税,可以协商—— 2.2023年最新政策动向减负与规范并重 -阶段性减免政策2020-2022年,为应对,国家规定残保金征收比例从1.5%降至1%,目前多数省份已恢复至1.5%,但部分省份仍保留1%的优惠(如江苏、浙江)。 -审核流程简化多地推行一网通办,用人单位可通过电子税务局在线申报安置人数,无需线下跑腿残联。 -监督趋严税务、残联、人社部门联合开展数据比对,对虚假用工、少报工资的单位,追缴残保金并处以0.5-5倍罚款。 结语合规缴纳残保金,既是责任也是机遇 残保金并非必交税,而是选择性负担—— 对用人单位而言,残保金的合规缴纳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建议企业HR或财务人员定期关注当地残联、税务部门的通知,及时调整用工策略,在合规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