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出厂价含税还是不含税好

  • 作者:admin 发布:2025-11-14 查看:

出厂价含税还是不含税好

出厂价含税还是不含税好

出厂价作为工业品从生产端流向流通端的第一道价格,其是否包含增值税(以下简称税)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税务成本、利润核算与合规风险。在实际交易中,含税出厂价与不含税出厂价各有适用场景,不能简单判定优劣,需结合交易双方纳税人身份、行业惯例、税务政策等综合分析。本文将从定义、影响、合规性及行业实践等维度,系统拆解两种定价模式的逻辑与选择策略。

一、明确核心概念出厂价含税与不含税的本质区别

出厂价是指商品在离开生产环节时,由卖方(生产企业)向买方(经销商、终端客户等)收取的基础价格。这里的税特指增值税——

-含税出厂价指价格中已包含增值税,买方支付该金额后,卖方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票面税额包含在价格内。例如,某产品含税出厂价113元,若税率为13%,则不含税价格为100元,税额13元。

-不含税出厂价指价格不包含增值税,买方需在此基础上额外承担税额。例如,不含税价100元,税率13%,买方实际支付113元(不含税价+税额),卖方开具100元+13元发票。

核心差异在于税负承担主体含税价由卖方报价时垫付税款(实际由买方承担),不含税价则由买方额外支付税款。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双方的成本核算与现金流。

二、含税出厂价合规优先下的双赢选择

含税出厂价是税务监管趋严背景下的主流模式,尤其对一般纳税人买卖双方而言,具备显著优势。

(一)对卖方降低沟通成本,规避税务风险

生产企业若为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其法定义务。含税出厂价一价全包,无需在交易中额外说明税额,减少与买方的价格争议。例如,某机械厂向经销商报价时,直接含税价113万元(税率13%),经销商无需再计算税额,双方快速达成合作。

更重要的是,含税价能避免不开票的税务风险。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对不含税交易不开票,但根据税收征管法,这种行为属于偷税,面临补税、滞纳金及罚款(最高5倍)。含税价则天然要求价税分离开票,确保交易合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二)对买方一般纳税人的进项抵扣红利

对于买方中的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税额可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减少应缴增值税。例如,某家电经销商(一般纳税人)从工厂采购含税价113万元的空调,取得13万元进项发票,销售时若开具价税合计226万元(税率13%)的销项发票,则只需缴纳(226-113)×13%=13万元增值税,而非226×13%=29.38万元。

含税价让买方清晰掌握实际成本+可抵扣税额,便于财务核算。若采用不含税价,买方需自行计算税额并确认能否抵扣,对财务能力较弱的企业(如小规模纳税人)可能增加操作难度。

(三)行业实践制造业与大宗商品的标配

在制造业、原材料等行业,含税出厂价是绝对主流。例如,钢铁、化工、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大型企业,客户多为一般纳税人,对进项抵扣有刚性需求,含税报价成为行业惯例。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3年调研,85%的制造业企业选择含税出厂价,其中92%的客户明确要求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不含税出厂价特定场景下的灵活选择

尽管含税价更合规,但在部分场景下,不含税出厂价仍具有适用性,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纳税人交易、特殊行业或短期合作中。

(一)小规模纳税人的成本敏感优势

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500万元以下)无法抵扣进项税,增值税按征收率(3%或1%)简易征收。对他们而言,含税价中的税额是额外成本,不含税价则能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某小型服装店(小规模纳税人)从工厂采购服装,若含税价103元(税率1%),实际成本103元;若不含税价100元,仅需支付100元,税额由工厂承担(工厂按100×1%=1元缴纳增值税),实际成本降低3%。

小规模纳税人客户通常对价格敏感,不含税报价能增强产品竞争力。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2023年小规模纳税人采购中,68%优先选择不含税价,以降低采购成本。

(二)出口贸易的退税依赖逻辑

在出口贸易中,不含税出厂价是国际惯例。根据中国免抵退政策,出口商品可退还国内采购环节的增值税。例如,某家具厂生产家具的不含税成本为100万元,税额13万元,含税价113万元;出口销售价150万元(美元结算),可退还13万元进项税。此时,若采用含税价,工厂需将113万元作为报价基数,而买方(国外客户)无需承担中国增值税,导致报价虚高。因此,出口企业通常采用不含税价+退税模式,降低国际市场价格。

(三)现金交易或短期合作的简化操作

对于临时性、小批量交易(如样品采购、试销合作),买卖双方可能选择不含税价以简化流程。例如,某研发企业采购少量实验用原材料,供应商报价不含税价100元,买方直接支付100元,供应商不开票(或开普通发票),双方省去价税分离的繁琐。但需注意,这种模式仅适用于不需要进项抵扣的场景,且需确保交易真实性,避免被认定为隐匿收入。

四、选择的关键基于纳税人身份与交易场景的匹配

含税与不含税出厂价的选择,本质是税负承担方式与交易需求的匹配,需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买方纳税人身份决定抵扣需求

-一般纳税人必须选择含税出厂价,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若选择不含税价,需自行承担税额,实际成本上升13%(税率13%),得不偿失。

-小规模纳税人优先选择不含税价,降低采购成本;若卖方坚持含税价,可协商降低含税价(如将税额部分让利)。

(二)卖方纳税人身份影响开票能力

-一般纳税人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质,含税价是其合规标配,避免因不开票导致的税务风险。

-小规模纳税人可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税率3%或1%),若客户为小规模纳税人,不含税价更具吸引力;若客户为一般纳税人,需明确能否代开专用发票(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可向税务局申请代开),否则含税价对买方无价值。

(三)交易场景与行业惯例遵循规则优先

-制造业、大宗商品、长期合作优先含税价,符合行业惯例,保障双方合规与抵扣权益。

-出口贸易、小规模客户、临时交易可考虑不含税价,但需确保税务合规(如如实申报收入、按规定开票)。

(四)税务政策风险警惕价格陷阱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需避免以下风险

-低价含税+不开票部分企业为吸引客户,报低价含税价但不开票,属于偷税旦被查处,面临补税、罚款及信用降级。

-不含税价+虚开发票卖方为满足买方抵扣需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五、结论合规是底线,匹配是核心

出厂价含税还是不含税,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对一般纳税人之间的长期交易,含税出厂价是合规、高效的选择,既能保障进项抵扣,又能规避税务风险;对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贸易或特殊场景,不含税价可作为灵活补充,但需严格遵守税法规定。

企业在定价时,应优先明确双方纳税人身份、交易目的及行业惯例,建立价税分离的定价逻辑(如标注不含税价+税率+税额),确保价格透明、合规。唯有兼顾成本与合规,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阅读上一篇什么叫大盘股? 阅读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